莫言下岭便无难,赚得行人空喜欢。正入万山圈子里,一山放过一山拦。 ——杨万里01
临危授命
1936年,浙大原校长郭任远不得人心,难以为继。
当时当局认为合适的新校长人选有翁文灏、丁文江和陈布雷,而且想找个浙江户籍的人。
郑晓沧推荐吴雷川和竺可桢是合适的人选,可是吴雷川此时在燕京大学当校长。最终浙大校长的最合适人选就落到竺可桢身上了。
所以,竺可桢是临危授命去浙大的,这一点,他本人事先并不知情。
1936年1月28日,阴历正月初五。胡焕庸和张其昀请客,邀请竺可桢、翁文灏、谢家荣、冯景兰共6人聚餐。席间竺可桢才第一次听说有人提议他出任浙大校长。
竺可桢一开始是拒绝的,因为当了校长就避免不了和当局打交道。不过在众人的再三坚持下,他答应先干半年,直到找到新的合适的校长为止,当局让他至少干一年。
就这样,竺可桢走马上任了,没想到竺可桢这一干就是十三年,直接把浙大变成了“东方剑桥”。
02
广纳贤才
1936年4月,竺可桢来到了浙大。他首先关注的是办学方针及校领导班子的建设。
竺可桢认为办好学校的三个要素,最重要的是教授人选,其次是图书仪器,三是校舍建设。
关于用人方面,竺可桢喜欢任用为人公正、有真才实学的人。
在竺可桢的推动下,浙大的教务长是郑晓沧,文理学院找来了老校友胡刚复,总务长人选选的是倪志超,中文系主任选的是郭秉和,校秘书长则为诸葛麒。
关于教授方面,续聘浙大教授苏步青、陈建功等;请回此前辞职的教授,如束星北等。
其中最传奇的当然是三顾茅庐请来了一代儒宗马一浮了,前文有介绍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马一浮隐居杭州西子湖畔,蔡元培两次相邀,竺可桢三顾茅庐。
1936年5月18日,竺可桢正式宣誓就职,他在誓词中说:“余决不妄费一钱,妄用一人。”竺可桢决定在自己的带领下办好浙大。
在浙大历史上极其开明的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,浙大焕然一新,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年,但是浙大学风渐浓。
这个时候,竺可桢的任期快到了,可是随后发生了抗日战争,所以竺可桢就没有理由离开了。
03
痛失妻子
1937年,七七芦沟桥事变后,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。随后发生了为期三个月的淞沪会战,此时江浙沪已经不安全了。
浙大也开始忙着西迁了。开始迁往江西泰和,后来又迁往广西宜山。
就在竺可桢去广西查看校址的时候,他的家人在江西泰和生病了。
浙大校长室秘书章诚忘告诉竺可桢:“竺夫人和竺衡都病了。”
1938年7月25日晚上,竺可桢终于赶回了江西泰和上田村堤上。
竺可桢心急如焚,回到家里,首先看到了几个孩子,唯独没有看到竺衡。
于是问道:“衡儿在哪里”。竺梅不敢隐瞒,只是悄声地说:“衡儿没得了!”
其实早在1938年7月21日晚,14岁的竺衡因患禁口痢而病逝了。
此时,竺可桢已经心碎了,可是他还来不及悲伤。因为他的爱妻张侠魂还躺在病床上。
当竺可桢看到张侠魂时她已经病得不成样子,张侠魂还以为见不到竺可桢最后一面,可惜这一见竟是永别。
致死,张侠魂都不知道她的儿子竺衡已经先她而去了。
1938年8月3日11时24分,张侠魂与世长辞。